技术背景
传统倾斜摄影的局限
桥梁底部结构混乱、纹理模糊,单镜头航摄仪忽略倾角影响,难以满足精细化建模需求。
贴近摄影测量的提出
由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于2019年提出,通过贴近物体表面(亚厘米级分辨率)获取高清影像,解决传统方法精度不足的问题,适用于桥梁、大坝、古建筑等场景。
技术方案
数据采集方法
环绕航飞:按指定分辨率环绕被测目标飞行,多组不同高度环绕影像组合采集纹理,三维模型分辨率最高可达1cm。
低空贴近侧面补拍:可无人机自动贴近或手持相机补拍,针对桥洞、桥墩获取底部结构及纹理。
采集要求:采集对象分辨率优于1 公分,相片重叠率优于80% ,无视觉死角,色调亮度均匀,结合空地融合保证模型贴图纹理颜色一致性,精细化模型融入大场景且能流畅浏览。
多尺度数据融合
结合倾斜航摄与贴近摄影数据,通过多视角联合平差法解算外方位元素,优化同名像点匹配。
引入控制点和连接点加速空三匹配,提升模型完整性与清晰度。
技术要点
针对模型构建问题,采用多尺度航摄技术实现影像融合和模型重建。解算外方位元素运用多视角联合平差法,引入控制点和连接点加速空三匹配。
技术优势
超高精度建模
分辨率:贴近摄影测量可实现亚厘米至毫米级影像采集(如桥梁裂缝识别精度达1mm),远超传统倾斜摄影的厘米级分辨率。
细节还原:通过环绕航飞与低空补拍,完整覆盖桥底、古建筑复杂结构,纹理清晰、无视觉死角,模型高度还原真实形态。
高效作业流程
数据采集:无人机每日可完成15个航段飞行(单次15分钟),配合自动化航线规划软件(如DatuFly),效率提升50%以上。
数据处理:多视角联合平差与空地融合技术,缩短空三匹配时间,模型生成周期较传统方法缩短60%-70%。
显著成本节约
无人机方案成本仅为全站仪的1/7、三维激光扫描的1/5,总投资回报率达1,100%。较传统人工检测,成本降低50%以上,且无需高风险高空作业设备。
全面安全保障
减少人工风险:无人机替代人工攀爬、高空作业,规避桥梁检测中的坠落、坍塌等安全隐患。
自动化流程:从航线规划到缺陷分析(如裂缝自动提取),全程依赖软硬件协同,降低人为操作失误。
多场景适用性
复杂结构覆盖:适用于桥底、古建筑内部、滑坡体等传统设备难以触及的区域。
跨领域拓展:技术可迁移至水利工程(大坝监测)、文化遗产保护(古建筑重建)、城市精细建模等领域。
多样化数据输出
格式兼容:直接生成CAD文件、3D模型、2D平面图及地形图,支持AutoCAD等专业软件无缝对接。
功能扩展:结合裂缝提取软件,自动生成缺陷量化报告(如裂缝宽度、位置),提升决策效率。
技术整合优势
软硬件协同:大疆无人机(如Phantom 4、筋斗云S1000)与DatuGram3D、DatuFly软件深度集成,形成端到端解决方案。
多尺度融合:倾斜摄影与贴近摄影数据互补,兼顾大场景覆盖与局部精细化,满足工程全周期需求。
应用场景与展望
桥梁检测
基于精细化三维模型,自动提取裂缝宽度、长度及位置信息,生成检测报告。
效益对比
成本:较传统人工检测降低50%以上;
效率:检测周期缩短70%,且避免高空作业风险;
精度:裂缝识别精度达毫米级,满足工程维护需求。